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医药科学》 > 2014年第23期
编号:13122725
血管内超声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4年12月1日 田志强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。

     血管内超声是将无创的超声技术与有创的导管技术相结合,能够实时显示血管病变部位的横截面情况,能够更精确测量血管管腔的狭窄情况,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信息,在显示因介入治疗所致的复杂的病变形态时明显优于造影[8-11]。在本次纳入研究的对象,63例临界病变患者,41例血管内超声显示为病理性冠脉狭窄,并给予了及时的介入治疗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对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脉病变特征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对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比较,结果显示,介入组患者以软斑块比例较高,正性重构的比例较高,面积狭窄程度较大,最小管腔面积较小,重构指数较高。

    目前对于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判断病理性狭窄的标准还不统一。Briguori等[12]研究显示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面积狭窄程度>60%为病理性狭窄的标准,敏感性为92%,特异性为88.5%,以>70%为标准,敏感性为100%,特异性为68%,最小管腔面积<3mm2的敏感性为83%,特异性为92.3%,最小管腔面积<4mm2的敏感性为92%,特异性为56%。本研究采用的是面积狭窄程度>60%或者最小管腔面积<4mm2为病理性狭窄的诊断标准,并作为介入治疗的判断标准。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患者和保守治疗的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,介入治疗的患者有12.2%发生心绞痛复发,再次介入治疗后好转,保守治疗的患者有13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